为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,武汉学院威斯尼斯wns8888组建“赴石家庄调研民俗文化暑期乡村振兴促进团”,于7月10日至20日深入石家庄及下辖县区,开展为期11天的民俗文化调研。7名天泽志愿者服务队学子在指导教师支持下,通过实地走访、文化体验、互动传播等形式,探索民俗与振兴融合新路径,为当地注入青春动能。
实践团队以“探民俗根脉,助乡村振兴”为主题,构建“场馆研学—田野调查—互动传播”三阶体系。活动初期,团队走进河北省博物院、石家庄博物馆等场馆梳理民俗脉络。在省博物院“满城汉墓”展厅,队员们通过青铜器祭祀纹样、错金银铜版兆域图图腾,追溯先秦至明清民俗演变;石家庄博物馆“农耕与民俗展”用老照片、商号幌子还原常山郡市井生活,团队在此开展“老物件会说话”活动,收集20余段民俗器具口述史。民间工艺美术馆内,队员与非遗传承人交流,学技艺并完成“民俗符号再创作”。
田野调查中,队员深入井陉县于家石头村,用测绘工具记录明清建筑特征,整理30余处楹联匾额的家训文化,从“耕读传家”等文字中体会村落精神。正定农耕体验园里,大家操作龙骨水车、扇车等农具,感受传统农耕智慧。“民俗藏着古人生存哲学,生态种植是传统的当代实践。”团队负责人董佳怡说。调研还关注红色与民俗融合,在西柏坡纪念馆,队员结合“三大战役”展区,学习“支前民谣”“军民互助”等红色民俗故事。
实践后期,团队将整合资料形成调研报告,聚焦三大方向:打造“井陉古村—正定古城—西柏坡”民俗旅游线;在传统村落建非遗体验基地,邀传承人驻场教学;开发“非遗盲盒”“研学课程包”等文创。目前已与当地达成“民俗进校园”初步合作,计划通过课堂讲解、技艺体验常态化传播。
指导教师戚兰表示,“实践不是终点,我们会建长效机制,推动成果落地。”正如队员们所说,每一项非遗、每一处古村都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,青年将用行动让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